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撤点并校、山村校车和良政善治

撤点并校、山村校车和良政善治

关键词:校车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宽甸满族自治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kuandian.ccoo.cn/bendi/
  • 感谢 sunye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80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不知不觉,近年来农村的教育格局已发生了很多变化:小村子的学校没了;大一些的村子以前都有中学,现在只有小学低年级,孩子们升高年级就要出村“远征”到镇或县里;以前再小的村子都会有老师,哪怕是老师在一个教室里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(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复式教学),现在呢,小村里的孩子上幼儿园也得到外村去……

 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打工进城的今天,城乡人口分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。地方撤并一些农村学校,或有其合理性,或有其不得已的苦衷。但是,哪怕留守的孩子再少,撤并学校对他们造成不方便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对此,家长们颇有意见。对政府来说,做好撤点并校之后的配套服务,是天经地义的责任。

  最近读到一篇很温暖的文字记录到这种现象,可喜的是故事提供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办法。据《中国青年报》“冰点”周刊文章描述,为了解决 4000多名农村孩子在撤点并校后的上学难题,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筹措资金配置了12辆中巴车,车身是统一的明黄色(报道的标题就叫《幸福的明黄色》),并有“学生专用车”标志,车内台阶、座椅等设施均按照学生特点打造并特别注重安全问题。

  这些行驶在山区的耀眼的明黄色校车,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善治之下的美好图景:校车被称为“特权车”,“明黄色”所到之处都备受尊敬,收费站不收费,别的车会主动避让,路面有什么破损之类的,家长们知道后第二天马上就拾掇好了。从全县经过严格标准筛选出来的司机和学生们都“很亲近”,普遍有种荣誉感。家长们不再为孩子们每天的上学安全问题操心烦恼。学生们上学也不用疲于奔命,而是坐在车里透过窗户闲暇地看看沿途的风景。“我以前从来不知道,原来沿路的景色是这么漂亮啊。”一个学生这样说。

  农村撤点并校虽节省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,提高了农村教育投资效益,但也导致了学生上学难,有的地方因此而辍学现象严重。学者秋风更认为,乡村社会的学校不仅是教育孩子的机构,同时也是教化村民(或者说是农民们相互教化)的机构。随着学校、邮政网点、农民合作信用社等公共设施的撤出,乡村社会赖以正常运转、维系文明形态的根基被抽空,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日益淡薄。

  尽管争议之处显见,但撤点并校,似乎已成大势。既如此,在乡村的孩子,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的孩子,要到远方才有学上的情况下,如何解决他们的交通问题,让他们平安上学、平安回家,对县一级基层政府,就成了一把检验施政的标尺。

  因此,宽甸县委书记耿玉礓一番话值得一听。这个并不富裕的县,之所以要斥巨资统一校车,他坦言“没有办法,也是被逼出来的”。他说:看到挤满学生的农用小四轮费力爬行在山路上,“如果车子真的翻了,孩子们被拍在下面,不用说别的什么大道理了,我们良心上过得去吗?”有人问办校车的钱从哪里来,他回答:“ 这其实不是什么能力问题,而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。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,可不能让它总躺在纸上啊!”

  从《中国青年报》的报道中,可以看出这位县委书记推行校车,是基于一种朴素的良心。在很多时候,良心比大道理更值得珍视。因为,基层政府和官员,面对民众的忧苦,面对基层治理的烦心事,只要基于“良心”的举动,往往是不难找到解决办法的。

  我们当然也明白,解难,有些事情、有些时候,仅有良心是不够的,但不讲良心,则是万万难解。君不见,一些地方,只要讲良心就能解决的事情却老是久拖不决,任由事态恶化,任由局面沉沦。更有甚者,还通过“负向”手段去掩盖和激化矛盾,比如通过办什么“学习班”、截访等方式解决信访问题。其结果,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化解问题的方式,导致的后果超过了问题本身。

  十几辆校车以及相关开支对于县一级政府当然也不是个小数目,但肯定也在能力范围之内。孩子上学这种事如果不解决,也能说出理由,因为它看上去不是那么“急迫”也没那么“重大”,更和GDP无关。可是,它却是每个学生及其家长每天最为担心的事情。这些穿行在乡间的明黄色校车,解决了乡村孩子与家长的难题,也给人明亮的希望。

  明黄色校车,如一个支点,照亮了孩子的心灵,照亮了司机的自豪与荣誉,更照亮了基层良政善治之路。

  这种亮光,岂止是一举多赢,更是社会生态良性循环的开始——

  学生上学没那么累了,“有时间”欣赏自己的家乡,他们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;

  避让校车的车辆、带着自豪感安全驾驶校车的司机、所有目送明黄色的路人,将由此更加敬畏文明敬畏未来;

  政府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,民众也才会信赖政府,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有望形成。

  建设和谐社会,建立良政善治,同样是“不以恶小而为之,不以善小而不为”。中国未来更加美好的愿景,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地方,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举动,努力做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实现的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415-3222722 传真: 邮箱:165128282#qq.com
地址:宽甸交通局住宅楼斜对面 金玛门市 邮编:118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宽甸同城生活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